從「小學被騙到出社會」,金庸:陶淵明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其實是這個意思我們都「誤解了2000年」!

  關注日知錄(微信號:dirizi001), 讀典,品典,用典;新解世間事, 知人,敬人,做人。 重逢神奇,再見驚艷,快樂天天。 喜歡,就關注一下呦。 好東西當然要分享呦。     神州日知 樂兒     編者     金庸根據史書上的資料證明,南朝士大夫的食量,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,約當今日的一市斗。 這數字和今日做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大致也差不多,這裏一個普通家庭,成員都不做體力勞動,一家三口,一個月吃五十多斤米也夠了。   所以,陶淵明說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,就是說「我一個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飽了,再多的也不需要。我回去過田園生活,雖然勞苦些,還是可以夠吃,何必要做縣令,逢迎這些沒有品格的小人」。 關於陶淵明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的典故出自宋朝,其實,唐朝時人們就誤解了陶淵明的意思,直到今天,還有很多人誤解。可以說,以訛傳訛2000年。 金大俠終於考證出正解了。     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的陶潛 前幾天幾個人閒談,從回去看看,話題轉到了陶淵明的「歸去來辭」,又轉到了他的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。 一位朋友說:「陶淵明當一個月縣令,薪水只有五斗米,一斗米大約十五斤,五斗米七十五斤,這未免太少了。這官兒當真不做也罷。」 其實,我國的度量衡,都是古代的較小,後來漸漸變大。 陶淵明那時的五斗米,一定還不到十五斤。 但到底有多少,可誰也不知道,記得在中學讀書時,老師講解這篇文章,對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一節,也沒說得怎樣清楚,大家於是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」,糊裡糊塗的過了去。 我覺得這問題雖沒有多大重要性,但倒有點興趣,後來就去查查歷史書刊,找到了一點資料。 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的典故,最早見於宋書的「陶潛傳」,其中說:「郡遣督郵至縣,吏白應束帶見之,潛難曰:『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。』乃即日解印綬去職。」 「督郵」這一種官,是專門來考查縣令治績的,使做縣令的大為頭痛,可想而知。 《三國演義》中記張翼德怒鞭督郵,讀者們的同情完全放在張飛一面。 陶淵明沒有燕人張翼德的臂力武功,鞭他一頓是不成的,但想到此人討厭,不見也罷,於是辭官不幹了。 至於「歸去來辭」的序文中說辭官是為了妹子的逝世,大家說那是託詞,只是為了免得惹禍。 現在北京故宮裡藏有王莽時代的一隻量器,劉復根據這隻量器推算,王莽時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。 又據隋書記載,王莽的銅斛約當曹魏斛九斗七升多,兩晉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繼曹魏制度的。 依此推算,陶淵明那時(東晉末年)的一斗大致與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。 那麼,陶淵明的五斗米,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。 近來我國學者的歷史研究,非常着重歷代的生產、消費、分配等等經濟生活,與從前重視帝王家譜、個人英雄、家族門第等大不相同。 因之古代的經濟資料,也整理出來很多。 據學者考證,東晉時地方官的俸祿一年大約為四百斛,即四千斗(古代一斛是十斗,到南宋賈似道時才改為五斗。 廣東一帶很少用斛,但在江南,解放前「斛」的使用是很普遍的)。 陶淵明的「五斗米」,如說是年俸月俸當然絕不合理,就算是日俸,也還是太少。那麼其中原因在什麼地方? 繆鉞先生髮表在「歷史研究」的一篇文章中,提出了一個很新的、也頗令人信服的見解。 歷來大家都認為「五斗米」與陶淵明的俸祿有關,如孟浩然的「京還贈張維詩」中說:「欲徇五斗祿,其如七不堪!」 可見,唐人就已這樣理解,但繆鉞先生那篇文章中卻說,五斗米是當時知識分子一個月的糧食。 他根據史書上的資料證明,南朝士大夫的食量,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,約當今日的一市斗(這數字和今日做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大致也差不多,這裏一個普通家庭,成員都不做體力勞動,一家三口,一個月吃五十多斤米也夠了)。 所以,陶淵明說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,就是說「我一個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飽了,再多的也不需要。我回去過田園生活,雖然勞苦些,還是可以夠吃,何必要做縣令,逢迎這些沒有品格的小人」。   他的「飲酒詩」第十首寫道:「在昔曾遠遊,直至東海隅。道路回且長,風波阻中途。此行誰使然?似為飢所驅。傾身營一飽,少許便有餘。恐此非名計,息駕歸閒居。」 最後這四句,正是說不能為了區區一飽,因而影響到名聲。 看來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,應該解釋作「不能為了區區一飽而折腰」,而不是解釋作「不能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」。 再者,後者這樣解釋,似乎陶淵明語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,推論起來,如果有了高官俸祿,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。 事實上,陶淵明歸隱之後,朝廷曾征他做官,權貴曾和他交結,他都婉辭謝絕,可見,他並非嫌官小而不為。       本號所發文章除特別署名外,均為原創,註明出處,歡迎轉載。 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號立場。 本號內容及商務合作熱線:18911155596,郵箱:[email protected] ,開展商務合作。 喜歡這篇文章,點讚一下。 好東西當然要分享呦。 關注本號,請長按或掃一掃下面二維碼。 來自微信「日知錄」(ID:dirizi001)





© fun.foodpara.com 2024   |   Privacy Policy